万搏app手机足球-
万搏app手机足球-
来源:学习军团·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:记者彭冰洁,通讯员綦欢、刘侃
官兵档案

吴刚,现任第78集团军某陆航旅独立保障二队通信技师,二级军士长,多次被评为“优秀士兵标兵”。
选择:一切从零开始
成为陆航旅无线电技师4年了,我仍然时常想起2017年4月的那个夜晚。
那是连队就要整建制转隶的前一夜,我辗转难眠——36岁的年纪转岗到新的兵种、新的专业,自己还能担当重任吗?
18岁,我满怀雄心壮志,登上离家的列车,走进绿色军营。从那以后,我始终坚持并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,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装甲底盘修理工。
经过整整18年的努力,我已成为旅里小有名气的“铁甲神医”,但凡发现装备存在“疑难杂症”,总会请我过去“诊治”。
如今,“跨界转行”,就意味着面对新的挑战,一切从零开始。

站在窗边,看着远处天色渐亮,我突然发现一颗星星遥遥地挂在天际,又大又亮,只有那么一颗,却无比耀眼。
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选择:既然身处时代大考的浪潮之中,我就要做最优秀的“考生”,成为闪耀夜空的那颗星!
带着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心,我走进了新单位,走上了新岗位。挑战接踵而来——连队在专业上缺骨干、缺教材、缺经验,能不能成功转型?谁都没有底气。我心里清楚:旧资历代表不了新战力,只有加快知识更新,才能适应新的岗位,跟上强军步伐。
我找到连长,主动请缨转改到大家公认最难的通信专业。从曾经的“大拿”变回“菜鸟”,虽然很多人不理解我的选择,但我决定用行动说话。

转型:为了换羽重生
为了尽快熟悉本职岗位,我以一名新兵的姿态,全身心投入到新专业的学习中,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竞速——
作为本专业“种子”选手,我被选送到陆航院校深造学习,在那里,我遇到了比自己小了10多岁的“小师傅”郭岩。
那时,塔台指挥车和导航车内的各种无线电台设备构造,都是我见所未见的“新鲜玩意”,复杂的电子线路图看起来更是仿佛“天书”。我只能书不离身、笔不离手、问不离口,除了上课时认真听讲,下课后也总是厚着脸皮缠着郭岩求教,正是用这样的笨办法,我一步步走进了无线电通信领域的大门。
我知道自己年近不惑,记忆力、理解力都比不上年轻人,但我更明白,新装备不认人,多学习多训练,就有机会掌握它。于是,我把别人用来休息的时间都用来“赶路”,不仅没有掉队,还很快跑到了队伍的前头。
短短3个月时间里,我记了厚厚4本笔记,最终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无线电高级技师的认证考核,并成为同批学习学兵中,首批能够放单的维修操作人才。

回到单位,检验成果的时刻到了——距离我们旅组建后的直升机首飞任务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。上级领导对我这个半路出家的技师有些不放心,几次三番问我能不能带好队伍、能不能完成任务、需不需要厂家支持。于是,我立下军令状:“‘借兵’打仗算不上过硬本领,我保证完成任务!”
撂下“狠话”,我带着队伍一头扎进了装备间。当时正是冬天,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,我一步步练操作,手把手教技术,一干就是一整天。战友们回忆,那时我们被冻得发红的一排鼻头,是每天列队集合时一道靓丽的“风景线”。
就这样,在规定时间里,我们依靠自己,练成了一支合格的无线兵队伍。首飞当日,我带领连队官兵圆满完成了通信保障任务,也因此荣立个人三等功。

人生不设限,跨界更精彩!
转隶4年多来,我和全连官兵齐心协力,一次次穿越白山黑水,出战塞北草原,扬威边疆大漠,上百次保障执行飞行演训任务无差错。去年底,因成绩突出,我顺利晋升为二级军士长,距离自己成为“优秀考生”的目标又进了一步。

“计时,起飞!”一场空地联合演练在即,听到亲手维修调试的塔台指挥车电台再次与直升机建立空中联络,我紧紧握着手中的电路测试仪表,心中充盈着喜悦。
直升机腾空而起,轰鸣着消失在天际,恍惚之间,我仿佛看到了当初那个刚刚步入军营的少年,历经多年,这个少年虽然已经两鬓斑白,但仍旧一腔热血、初心未变……

(学习军团·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)
万搏app手机足球-
来源:学习军团·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:记者彭冰洁,通讯员綦欢、刘侃
官兵档案
吴刚,现任第78集团军某陆航旅独立保障二队通信技师,二级军士长,多次被评为“优秀士兵标兵”。
选择:一切从零开始
成为陆航旅无线电技师4年了,我仍然时常想起2017年4月的那个夜晚。
那是连队就要整建制转隶的前一夜,我辗转难眠——36岁的年纪转岗到新的兵种、新的专业,自己还能担当重任吗?
18岁,我满怀雄心壮志,登上离家的列车,走进绿色军营。从那以后,我始终坚持并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,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装甲底盘修理工。
经过整整18年的努力,我已成为旅里小有名气的“铁甲神医”,但凡发现装备存在“疑难杂症”,总会请我过去“诊治”。
如今,“跨界转行”,就意味着面对新的挑战,一切从零开始。
站在窗边,看着远处天色渐亮,我突然发现一颗星星遥遥地挂在天际,又大又亮,只有那么一颗,却无比耀眼。
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选择:既然身处时代大考的浪潮之中,我就要做最优秀的“考生”,成为闪耀夜空的那颗星!
带着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心,我走进了新单位,走上了新岗位。挑战接踵而来——连队在专业上缺骨干、缺教材、缺经验,能不能成功转型?谁都没有底气。我心里清楚:旧资历代表不了新战力,只有加快知识更新,才能适应新的岗位,跟上强军步伐。
我找到连长,主动请缨转改到大家公认最难的通信专业。从曾经的“大拿”变回“菜鸟”,虽然很多人不理解我的选择,但我决定用行动说话。
转型:为了换羽重生
为了尽快熟悉本职岗位,我以一名新兵的姿态,全身心投入到新专业的学习中,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竞速——
作为本专业“种子”选手,我被选送到陆航院校深造学习,在那里,我遇到了比自己小了10多岁的“小师傅”郭岩。
那时,塔台指挥车和导航车内的各种无线电台设备构造,都是我见所未见的“新鲜玩意”,复杂的电子线路图看起来更是仿佛“天书”。我只能书不离身、笔不离手、问不离口,除了上课时认真听讲,下课后也总是厚着脸皮缠着郭岩求教,正是用这样的笨办法,我一步步走进了无线电通信领域的大门。
我知道自己年近不惑,记忆力、理解力都比不上年轻人,但我更明白,新装备不认人,多学习多训练,就有机会掌握它。于是,我把别人用来休息的时间都用来“赶路”,不仅没有掉队,还很快跑到了队伍的前头。
短短3个月时间里,我记了厚厚4本笔记,最终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无线电高级技师的认证考核,并成为同批学习学兵中,首批能够放单的维修操作人才。
回到单位,检验成果的时刻到了——距离我们旅组建后的直升机首飞任务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。上级领导对我这个半路出家的技师有些不放心,几次三番问我能不能带好队伍、能不能完成任务、需不需要厂家支持。于是,我立下军令状:“‘借兵’打仗算不上过硬本领,我保证完成任务!”
撂下“狠话”,我带着队伍一头扎进了装备间。当时正是冬天,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,我一步步练操作,手把手教技术,一干就是一整天。战友们回忆,那时我们被冻得发红的一排鼻头,是每天列队集合时一道靓丽的“风景线”。
就这样,在规定时间里,我们依靠自己,练成了一支合格的无线兵队伍。首飞当日,我带领连队官兵圆满完成了通信保障任务,也因此荣立个人三等功。
人生不设限,跨界更精彩!
转隶4年多来,我和全连官兵齐心协力,一次次穿越白山黑水,出战塞北草原,扬威边疆大漠,上百次保障执行飞行演训任务无差错。去年底,因成绩突出,我顺利晋升为二级军士长,距离自己成为“优秀考生”的目标又进了一步。
“计时,起飞!”一场空地联合演练在即,听到亲手维修调试的塔台指挥车电台再次与直升机建立空中联络,我紧紧握着手中的电路测试仪表,心中充盈着喜悦。
直升机腾空而起,轰鸣着消失在天际,恍惚之间,我仿佛看到了当初那个刚刚步入军营的少年,历经多年,这个少年虽然已经两鬓斑白,但仍旧一腔热血、初心未变……
(学习军团·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)